每一个高原驴友的背包里都会准备一个便携式的供氧机,那在什么情况下会拿出来使用呢?
是感到头有点晕的时候,还是明显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呼吸费力的时候?是刚进高原地区,还是爬到米高峰时候?是一直使用,还是难受时候拿出来用几下?
到底什么时候该吸氧?吸氧流量如何设置?吸氧多长时间为宜?带上制氧机的好伴侣——高原血氧仪,简单一测解决高原吸氧困惑。
高原健康|高原旅行爱好者都要学会的血氧知识
一、高原旅行,什么时候需要检测血氧饱和度?
1、初上高原需要测
在海拔米的高原上,空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66%,大气压力值约为海平面的75%。所以,当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,快速进入海拔超过米的高原地区,很容易因为缺氧而引发『高原反应』。
初到高原地区(海拔米以上),使用高原血氧仪检测血氧饱和度,当血氧饱和度(SpO2)在85%-94%之间,无其它身体不适时属于正常。
但不同人对缺氧耐受程度不一,通常情况下,在高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在90%及以上,且无其他不适症状,可以不用吸氧。
2、休息间隙需要测
在高原特殊环境中,机体反应可能不够敏感,可能发生机体血氧饱和度降低,但身体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的情况。此时,更加需要借助高原血氧仪来检测血氧饱和度,建议每爬升-m的休息间隙都要测一下血氧。
3、感到不适需要测
当出现轻微的头晕、乏力等不适表现,可能只是运动量偏大需要休息,此时,使用高原血氧仪检测血氧饱和度,若血氧饱和度>90%,可以暂缓吸氧,但是要及时休息,等待身体无其他不适,再继续上升高度。
4、吸氧过程需要测
吸氧过程,使用高原血氧仪监测血氧变化,当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值持续一定时间,并且不适症状缓解后,可以暂缓吸氧。吸氧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吸氧流量和时间,避免发生氧中毒。
二、在高原,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吸氧?
1、机体出现自觉症状
当你在高原旅行过程中,出现“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恶呕、呼吸困难、睡眠障碍”等症状时,就要警惕高原反应的发生,需要适时吸氧。
症状轻微时(比如出现轻微的疲倦乏力、头晕等不适症状),一般低流量(<1-2L/min)给氧20min左右即可缓解;
症状较重时,比如发生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、严重呼吸困难等现象时,要警惕高原肺水肿、脑水肿的发生,应迅速转移至低海拔地区,尽早就医。
小提示:攀爬过程中,若出现不适症状,建议立即停止上升,必要情况下(比如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、发生呼吸困难等情况时)需要下降高度(下降过程中可保持吸氧),不适症状通常会在下降-0米后消退。
2、发现血氧饱和度降低
使用高原专用血氧仪检测血氧,当发现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,及时吸氧并休息,避免发生严重高原反应。
一般情况下,在高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在90%及以上,且无其他不适症状,可以不用吸氧;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%,且出现头晕、疲倦、呕吐等不适表现时,要及时吸氧;当血氧饱和度<85%时,无论是否有不适表现,都应适时吸氧,以防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。
三、高原吸氧,如何把握吸氧流量和时间?
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,耗氧量约为0.25L/min,但在进入高原环境后,空气供氧量约为平原地区的60%左右,人体从空气中获取的氧气量减少,故在必要情况下需要通过鼻吸管、面罩等外部吸氧方法来缓解缺氧状态。
医学研究表明,在缺氧环境下,低流量(1-2L/min)吸入氧气20-30分钟,人体血氧饱和度可以达到高峰,机体能够进行中或重劳动等级工作,如从事驾驶、搬运、思考等日常工作任务,此值可作为高原预防性吸氧的参考值。
另外,在不同海拔高度下,为了达到更好的吸氧效果,所需补氧量并非固定不变的。有研究表明,吸氧效果等效海拔0m和等效海拔m,吸入气氧浓度相差7%,海拔高度增加,其差值越大。所以,具体吸氧量和时间,还要根据海拔高度、缺氧状态等实际情况,进行综合考量。
写在最后:
去高原,除了吸氧设备,别忘了带上高原专用的血氧检测设备——高原血氧仪。
所谓“高原专用”,一是要能适应高原上“高海拔、高强光、低压、低氧、低温”等特殊环境,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稳定检测血氧、脉率等重要指标,普通血氧仪可能并不适用高原环境的检测;二是有医疗资质,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度。三是最好选择指尖穿透式检测方法,这种检测方法不仅检测速度快(一般5秒左右即可出值),检测精准度也比较高,相比手环等腕式检测来说,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检测速度、精准度、抗干扰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。
参考文献:
1、高原医学杂年第16卷2期,《高原低流量吸氧时间与血氧饱和度变化的观察》,青海医院(),朱浩,杨亚夫,46-47.
2、高原医学杂志年第16卷2期,《高原低流量吸氧时间与血氧饱和度变化的观察》,青海医院()朱浩杨亚夫,46-47。
3、高原医学杂志年第20卷1期,《高原供氧研究进展》,张西洲,58-61.
4、化工设计通讯研究与开发年1月第48卷第1期,《高原单人需氧量分析及吸氧效果研究》,朱浩,蔡鹏,张华,-.
5、职业与健康年3月第34卷第6期,《高原环境下试验人员血氧饱和度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规律》,王延琦,陈亚妮,刘晓峰,张伟,考希宾,万红,姬丽静,-.